让“博物致知”更多成为“文化日常”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8 19:17:03
来源: 北京日报

       即将到来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按此前发布预告,即将推出的“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中华文明起源系列之“看·见殷商”重磅展览、“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沉浸式体验活动,备受期待。

  从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票难求,到“青州微笑”的塑像前人流如织,再到“夜游殷墟”成为潮流体验……博物馆这一曾经的“高冷”文化空间,已然跃居文旅“顶流”。分析“博物馆热”的成因,有文明古国雄厚的历史积淀、国家层面的长期布局等因素,而同样不能忽视的原因在于,国人的文化自信已然觉醒。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800座,2024年参观人次超过14亿。在博物馆这个文化“储存器”中,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仿佛推开一扇扇时空之门,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绝代风韵,是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响。

  时代飞速发展变化,而凝固着光阴的博物馆,给大家提供了一种精神之锚。多少人在古今的机缘邂逅中,“顿悟”般看见中国,也懂得了自己,似乎历经数千年传承依然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蓦然觉醒。即便置身博物馆外,很多人也没有停止“看展”,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展览图片、制作科普内容,讨论历史知识、收藏文创产品。这种现代社会的“文化日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青年最直接的精神给养。

  “博物馆热”当如何持续?从供给侧破题,尤为关键。犹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0模式”的博物馆,以西方经验为主体,以权威说教向观众单向输出。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2.0模式”的博物馆强调多元文明,提出展示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文明发展。眼下,博物馆正在迎来向“3.0模式”升级的契机。从硬件上看,数字技术飞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媒介,有能力重塑馆藏与观众的关系。同时,多元文化获得了更多被平等看待的机会,尤其是东方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重视发现。拥有庞大的观众总量、世界前列的场馆数量,背倚有着强大科技实力与先进治理能力的祖国,中国博物馆理当肩负起时代使命,更好讲述东方大国的“前世今生”、理念实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拥有超过200座备案博物馆,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自2020年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大馆建成。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批传统会馆与名人故居腾退修缮,料仓、筒仓等工业遗产在科技的助力下摇身一变、迸发活力,一些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在机制革新下成为“类博物馆”……大笔勾勒,工笔细绘,北京目前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在馆城融合、守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新路。

  文有脉,行必远。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丝绸织物上的图案,再到碑帖壁画中的线条……让“博物致知”融入日常生活,由此细读中华文明,找寻精神根脉,必将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