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开启太空经济新格局

作者:佘惠敏
发布时间:2025-05-18 15:51:35
来源: 经济日报

 

  5月14日,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这是人类首次将大规模算力部署至太空,开启了人工智能从地面向宇宙拓展的新纪元。

  根据功能的不同,现有卫星可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计算卫星是个新成员。我国算力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地面有那么多算力中心,为何还要在天上部署算力?

  从需求看,突破卫星数据处理瓶颈是太空经济发展的刚需。

  传统模式中,卫星需将海量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即“天感地算”。这种模式受限于带宽和延迟,仅有不足10%的数据能被有效利用,且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差。太空计算星座致力于突破这一卡点,基于强大的天基计算与互联互通,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实现“天感天算”。从卫星数据采集到提供信息服务,过去需要天级、周级甚至月级的响应时间。“天感天算”可将之大幅缩短至秒级,能为深空探测、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从成本看,太空计算具备低能耗、可持续的天然优势。

  地面算力网消耗大量能源,会带来算力成本的急剧上升。而以太空计算星座为基础构建的天基算力网,一方面拥有太空中取之不尽,且不会被地球上雨雪天气遮蔽的太阳能;另一方面太空中的低温环境可作为算力设备冷却的天然冷源。在未来相关技术成熟以后,这些天然优势会让天基算力的维护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地面算力。

  从前景看,AI上天将助力我国主导未来太空经济规则。

  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由单星服务的“功能机”向网络服务的“智能机”升级。应用到地球,可以支持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用到太空,则可以让科学探索拥有太空智能中枢,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支持人类更快更深入地探索未知。可以说,“天算”代表未来。目前,欧洲、美国都有将数据中心搬到太空的计划。我国如果能在全球率先完成太空计算基建,将有利于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获得下一代太空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权。

  当然,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太空计算还面临多重考验。技术考验方面,太空辐射、温差等严苛条件对星载计算设备等硬件的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星间通信的高带宽和低延迟也需要先进技术支持。制度考验方面,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国际法律框架,太空算力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地缘政治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国际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将AI送入太空,是人类文明向高维空间拓展的里程碑。太空计算星座将AI从地面算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发生质变。展望未来,当千颗卫星织就天基算力网时,太空或将真正成为人类智能的新场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