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新视角解码千年南戏的当代“方程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3 10:00:42
来源: 光明网

   【评论】

  AI机器狗与传统提线木偶同台共舞,千年南戏的科步融入现代街舞律动,童声合唱与赛博朋克光影交织……福建泉州府文庙,在灯光与夜色交融中,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启幕。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展演,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千年戏曲活在当下”的深度实践。

  南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承载着宋元以来中国戏曲的基因密码。当前,如何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时代生机,并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新选项”?答案应该是——以守正创新为根本,在保持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评论】以新视角解码千年南戏的当代“方程式”

  启动仪式上,《未来——南戏赛博朋克》篇章令人耳目一新。AI机器狗亮相舞台,与提线木偶上演“赛博南戏”;大数据模拟的虚拟戏台,与传统戏服形成视觉对冲;AI生成的南戏唱腔,与真人表演“同频共振”。这种“以古为基,以新为用”的尝试,为传统戏曲打破次元壁提供了有益尝试。

  创新并非抛弃根基,仍需根植于传统沃土。在《传统——南戏传承》篇章中,梨园戏、高甲戏等非遗传承人与戏曲新苗同台献艺,当他们共同完成“十八步科母”等经典程式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血脉的赓续。这种活态传承,让南戏的根脉深深扎进新时代的土壤。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遗之城”,泉州深入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今年的全国南戏展演不仅入选了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也是泉州五一文旅促消费主题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活动期间,戏迷游客可在古街巷邂逅沉浸式戏曲快闪、在非遗工坊体验珠绣制作,这种“戏曲+场景”的创新模式,让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让更多游客变为“参与者”。

【评论】以新视角解码千年南戏的当代“方程式”

  回顾这几年,全国南戏展演前两届共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3个南戏及古老剧种的98个大小经典传统剧目参与展演,荟聚了21朵梅花奖、文华奖艺术家,以及近百位中外专家。本届活动又增加了祁剧、五音戏、梅林戏、晋剧、闽剧5个剧种,37场展演,10场研讨交流。不少剧种为参加全国南戏展演而复排了传统戏,如柳子戏《张飞闯辕门》、莆仙戏《益春留伞》《凤仪亭会》、白字戏《白罗衫》、川剧《刺目劝学》、潮剧《陈三五娘》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南戏及古老剧种的剧目抢救与传承。

【评论】以新视角解码千年南戏的当代“方程式”

  文化创新需要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启动仪式《现代——南戏无界》篇章,传统戏曲与现代街舞同台竞技,南音乐器与电子音乐跨界合奏,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被解构为年轻化的表达语言。不难看出,传统艺术的青春态,关键在找准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的契合点。

【评论】以新视角解码千年南戏的当代“方程式”

  传统不应是凝固的标本,而应是流动的文脉。从宋元戏文到数字展演,从传统科范到现代呈现,此次活动演绎的不仅是戏曲的千年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哲学。也正是在泉州,让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到了戏曲传承的另一种可能——不必困守于博物馆式的保护,而能在创新中重生;不必曲高和寡,而能成为大众共情的文化符号。

  活动尾声,《泉州有戏》的合唱穿透夜色。这座“世遗之城”正以守正创新的时代气度,破解传统戏曲的传承密码。历史不囿于古厝高台,传统亦可化作青年指尖的流量;创新不惧打破程式,却始终守住戏曲的精神内核。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千年遗响澎湃出时代新声。(撰文:雷渺鑫 李政葳 摄影:曾震宇 赵鹏超)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