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濮、巴文化对后世土家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作者:朱世学
发布时间:2016-07-09 17:30:47
来源: 鄂西古建筑文化研究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因历史上史书记载的混乱,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土家族源于古代的巴人;二是根据《复溪州铜柱记》的有关记载,认为土家族源于唐中叶的乌蛮,是由今之贵州迁去的;三是“多源”说,即认为土家族是由湘鄂川黔接壤的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这一地区的巴人、汉人及其它民族融合而成。据目前学术界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多源”说是较为合理的,但问题的关健是,哪一部分构成了土家族的主体,学术界至今意见不一。笔者前几年曾通过运用文献材料、考古材料、民族学材料对早期濮文化与巴文化的比较研究后,得出一些粗浅的认识,认为,今之土家族是由早期濮人、巴人与后世的汉人及其他民族等融合而成,其主体部分则是由早期的濮人与巴人融合而成[7]。其理由如下: 

    第一,巴、濮同源。他们最早都生在江汉流域一带,后因受楚逼攻,而逐步向西南地区迁徙,散布于鄂西、川东、湘西、黔东一带。据文献记载,濮是商周时期属于南蛮系统的土著民族,商时,濮在“商之正南”,西周时,濮为“周之南土”;春秋时,“濮在楚西南”[8]。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论》中指出:“巴濮的统治部族同为廪君之后”,“巴、濮本为两个部族,因为长期杂居而逐渐成为一族。”邓少琴先生在《巴史探索》中认为:“古代巴濮联称,濮散布最广,故在汉世南中地区多称濮而少言巴,盖称濮即包括巴也。”“战国时代因为楚国的强大,巴、濮两族不得不经由大巴山与清江入蜀、入黔。”

    第二,在早期濮人与巴人的分布地区,其考古学文化体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红陶、灰陶或泥质黑衣陶,多平底、圜底、圈足器,极少见三足器。可以说,巴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在它产生的初期就已融合了该地区土著濮人的文化特征。 

    第三,从民族学与民俗学的材料看,早期濮人与巴人在共同的生活与迁徒当中,相互影响,互相融合,创造了许多相同或相近的民族文化,并对后世的土家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居“干栏”式建筑;行悬棺葬;善采丹砂;喜织细布等诸方面。 
尤其是居“干栏”式建筑对后世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干栏”、亦称“高栏”、“阁栏”、“葛栏”、“麻栏”等,是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住宅建筑,其特点是:分上、下两层,“构竹木为楼”,“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这种“干栏”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巢居”。史书记载古濮人及后裔僚人所居地区“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曰干栏。”濮地之巴人因受其影响,也盛行“干栏”式建筑,《华阳国志·巴志》载:巴郡江州县:“地势侧险,皆重屋垒居。”据考证,“重屋垒居”即是干栏遗迹。在出土的巴人青铜器虎钮錞于上,也发现有“干栏”式房屋图案。西晋张华《博物志》云:“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又《魏书·僚传》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徐中舒先生认为:“《博物志》、《魏书》所称僚的居地就是巴族所在,干栏也是巴族所有。”唐元稹诗亦云:“平地才应一颂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元稹自注,“巴人多在山坡上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现今土家族地区盛行的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它们依山而建,分台而筑,除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别致的形式和风格,总给人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感,使人赏心难敛,欲罢不休。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