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晶談中國食品報創刊三十周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04 10:38:47
来源:

30年前的今天,1984年1月6日,《中國食品報》正式創刊。

撫摸著那泛黃的一摞摞《中國食品報》合訂本,重新翻閱那些布滿歲月印痕的採訪筆記,一段段珍藏於心底的記憶油然而生,鮮活如新。

30年間改革開放大潮將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向一個又一個巔峰,我國步入了空前繁榮昌盛的大時代,取得傲世驚人的偉大成就。伴隨這個大趨勢,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歷史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食品報》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創辦起來,逐步成長為一張在中國食品行業有權威、有建樹、有影響、有潛質的第一專業大報。

揭開塵封的歷史,追溯一路風華,由感動而思考。30年,中國食品產業和《中國食品報》伴改革而前行,應當感懷那些曾站在改革潮頭的行業先鋒領袖。他們不但為中國食品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留下了一大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霞滿天,星斗璀璨。該寫的人很多,想說的事也很多,由於篇幅所限,我隻能從採訪筆記中擷取五個人的五個片段,讓這些人和片段串起30年美好時光的點點滴滴……

創始

片段1.

時間: 2002年2月9日

人物: 杜子端

杜子端是中國食品報社第一任社長,採訪他,主要是聽他暢談。他的知識面很寬,從田間到餐桌,都是他的話題。

1981年1月,胡耀邦總書記在一份情況反映上批示“食品工業大有可為,須有個部門抓總”。同年3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籌建重擔落到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杜子端肩上。經過緊張籌備,當年10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成立,杜子端任會長。

1983年的一天,杜子端找來《科技市場報》的社長黎瑩,他說:“舊中國食品工業屈指可數,解放后也沒什麼進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食品工業發展很快,已形成包括24個門類的龐大工業部門。但是,我們一些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都相當低,企業干部和職工技術素質也很低。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吃得好、吃得有營養逐漸提到日程上來。同時,我國的烹飪技藝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這些也急需搜集、整理、總結、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急需創辦一張食品報,一個食品出版社,一個音像出版部,條件成熟后再辦成制片廠,以全面完成指導食品生產、引導食品消費的任務。”

此后,杜子端親自過問報社籌建的每個細節,沒人調人,沒錢找錢。就這樣,1984年1月6日,中國食品業第一張專業大報《中國食品報》正式創刊了,杜子端兼任第一任社長,他主張的“指導食品生產、引導食品消費”成為這張中國食業第一報的辦報宗旨。

《中國食品報》一經問世影響迅速擴大,一度發行量突破30萬份。《中國食品報》不僅為行業和社會提供了大量信息,也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決策的重要參考。1984年1月18日,剛剛成立的《中國食品報》向黨中央報送了第1期《內參》,報社記者孫樹興深入北京六必居醬園採訪,看到這家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食品老字號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寫出了《瀕臨絕境滿目蕭條 北京六必居醬園亟待搶救》的調查報告,文中觸目驚心的場景震驚了胡耀邦總書記。1月20日,胡耀邦作出重要批示並轉給北京市領導人。北京市委迅速作出決定,立即幫助六必居解決生存問題,並舉一反三,對北京多家食品老字號進行調查,給予了多方面的扶持。很快,在北京形成了一個搶救京華老字號的高潮。這一行動讓瀕臨倒閉的六必居醬園得以重生,另外幾十家食品老字號得到拯救,很快度過困境走上了復興之路。

採訪手記

撫今追昔,感慨良多;斯人已逝,風骨猶存。

對於改革開放大潮中發展起來的中國食品工業和中華食文化,杜子端始終是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

杜子端較早提出縣辦工業發展戰略,並以自己所熟悉的農業、食品工業的優勢來分析看待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力主農業與食品工業要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他第一個提出“食品工業要成為第一位的工業”的觀點,並希望為此做好“十個准備”。他提出走“一日三餐工業化”的路子,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

1994年,杜子端聯合各界人士創建了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他強調食文化研究在食品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同時,編寫了《中國食文化學》大綱,拓展了中國食文化的理論體系。

恩師

片段2.

時間: 1998年12月7日

2001年3月20日

2004年1月10日

人物: 於若木

1998年12月7日,正值《中國食品報》創刊15周年之際,於若木來到報社指導工作,並欣然為本報題詞:立足企業、面向市場、以食為主、兼收並蓄。我向於若木匯報了報社15年來改革發展情況以及今后加快版面更新,拓寬新聞視角、開展多種經營、實現立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於若木聽后非常高興,她說,《中國食品報》我很愛看,每期都要保存。有些欄目,比如“營養與食品衛生”已成為報紙的名牌欄目,讀者很歡迎。那天我陪同於若木參觀了報社的照排中心和編輯部,她親切地慰問了當班的採編人員,鼓勵大家不要辜負廣大讀者的期望,一定要把報紙辦出特色來。

2001年3月20日,我到北京醫院看望養病的於若木,並向她頒發報社高級顧問聘書。一進病房就看到,在老人的床頭、茶幾、書桌上,都擺放有不同日期的《中國食品報》,有些文章上面還加有批注。於若木說:“我是《中國食品報》的忠實讀者,有時當天的報沒有看完,我還要專門收起來第二天再仔細閱讀。”於若木高興地從我手中接過聘書,並叮囑報社員工一定要把報紙辦好。病中的於若木仍然不忘關心報社的發展,她對我說,《中國食品報》擴版之后新聞性更強了,報道范圍也更廣了。她還注意到本報對社會上的許多熱點問題,比如核酸問題、補鈣問題等都有及時客觀的反映,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全面報道爭議雙方的觀點,讓讀者對問題有個全面的認識,這一點應當堅持。

2004年1月10日,中國食品產業21世紀國際競爭力高峰論壇暨中國食品報社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那天天氣格外寒冷,北風呼嘯,人們都擔心年事已高的於若木不能出席大會了。就在開會前15分鐘,於若木熟悉的身影出現在大會堂門口,她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下,穩步走進大會現場。據於若木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於若木那天推掉了四個活動,她一再表示,中國食品報社的活動一定要參加。當場,我代表報社全體員工向於若木深鞠一躬,表達報社全體同仁對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

採訪手記

於若木,頭發灰白,待人謙和而親切,一口普通話,慢慢談問題。說話的聲音不大,但思路清晰。從她的談吐中可以感受到,她很有文化修養。談論營養話題時她可以滔滔不絕,回憶往事時她常常呈現沉思狀。說她是陳雲夫人,不如說她更像一位老大姐。

於若木是我國公認的營養問題專家,有人稱她是中國食品營養界的典范和旗幟。上世紀80年代初,於若木涉足營養領域並進行探索研究,先后匯集出版了《於若木文集》和《於若木論學生營養》等專著,她倡導實施了護苗工程、大豆行動計劃、學生營養餐及學生飲用奶計劃等工程,將食物結構調整推上我國國策。

一杯奶,一個民族;一頓學生營養餐,一個國家的未來。於若木為國家、為民族、為下一代而不懈努力。如今,當偏遠山區的學生娃吃上免費營養午餐的時候,我相信,他們一定不會忘記率先倡導這項計劃的於奶奶。

顧問

片段3.

時間: 2004年11月9日

人物: 孫孚凌

2004年11月9日下午,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中國食品報社聯合舉辦的東西方食品高層論壇上,我採訪到專程前來參會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本報高級顧問孫孚凌。

孫孚凌精神矍鑠,我們一起暢談,興致勃勃,愜意輕鬆。窗外已是北京的深秋,而暢快的交談平添了融融暖意。

孫孚凌強調,食品安全是個大概念,包括如何阻止水、土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進入到食品中,如果科學家們能夠研討出怎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將對人類是個偉大的貢獻。

他肯定了本報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指出下一步的重點應當要選准既是行業熱點又和百姓關聯度高的話題,抓住不放,“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每年做幾個有影響的專題報道;同時,要專題研究食品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最大程度地造福百姓。

那次採訪,談的話題最多的是報紙。記得當時孫孚凌突然反問我:“你說什麼是報紙?”我答:“報紙是宣傳政策、服務讀者、引導消費的載體。”孫孚凌點頭同意這個說法,但他有自己的思路:“報紙就是信息。要提供信息給讀者,具體到行業報,就要提供專業信息給專業讀者,還要提高讀者對科技的認識水平。”

真知灼見,簡潔明了。直到今天,孫孚凌的這番話依然對本報細分行業、抓實定位、逐步深化的辦報理念,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採訪手記

一直以來,孫孚凌非常關注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變化,在一些產業政策,經營理念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同時,他心系《中國食品報》,關心這張報紙的成長。在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期間,盡管國事繁忙,他仍自費訂閱了《中國食品報》,並堅持每天瀏覽,有時對推介新科技的文章還會讀上兩三遍。

在全國工商界,都知道孫孚凌敢直言,以廣開言路著稱,更以集思廣益見長。他曾對我說,《中國食品報》是全國有影響的大報,要有專業的視角,要讓廠長、經理、專家學者都愛看。食品產業鏈很長,知識跨度很大,一個人什麼都懂不可能,你們的任務就是把正確的東西傳播出去。對食品安全的隱憂,一定要說真話,實事求是。

總管

片段4.

時間: 2010年11月26日

人物: 張勇

2010年11月26日,我和副社長張建斌、副總編王亞南前往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拜訪時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張勇。

張勇對《中國食品報》給予了充分肯定,闡述了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客觀分析了食品安全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對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以及宣傳報道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他指出,食品安全問題學問深、難度大,尤其現在食品生產商業化了,管理難度前所未有。這裡就需要媒體切實發揮自身的優勢,既要為老百姓服好務,也要當好政府特別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參謀。《中國食品報》一定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點,讓老百姓覺得你們是公正客觀的,是可信的,同時要講究宣傳方式,多做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報道。

他向我們介紹,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非常重視媒體在食品安全宣傳中的作用。當時擔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的李克強多次指示,要發出更強的聲音,要有宣傳出口,要把食品安全宣傳工作做得更扎實,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得更廣泛。《中國食品報》作為食品行業的第一大報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食品尤其是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

他懇切希望媒體對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多提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和媒體一起探討和摸索,盡快讓食品安全工作更上一層樓,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的殷切期望。

談到媒體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報道,張勇強調說,現在面臨“十二五”規劃開局,媒體面對這樣或那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定要客觀公正地報道,無視問題的存在或文過飾非固然是錯誤的,但為了吸引讀者眼球,不顧事實而刻意夸大,搞得人心惶惶,甚至是無中生有,敗壞企業聲譽,危及行業發展,破壞社會穩定,更是不能容忍的。

採訪手記

身為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工作“大管家”,張勇給我們的第一印象非常朴素:七成新的藍色夾克,簡潔的辦公室,語氣平緩,親切質朴,平易近人。而讓我們感受最深的是他對記者十分尊重,對採訪非常重視。從對《中國食品報》了解的細微程度和對各類新聞媒體在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掌握情況,明顯看出他對我們的到訪做了細致的准備。

現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的張勇不回避我國已進入食品安全風險高發期易發期的現實。他有他的思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關鍵是食品監管要正確理解好、承擔好兩大責任。一是承擔起嚴格監管的責任;二是承擔起引導社會參與、促進社會共治的責任。可喜的是,他為之傾力的以統一監管取代“多龍治水”,一體化、廣覆蓋、專業化、高效率的食品監管體系和社會共治格局目前已經形成。

2013年也是《中國食品報》又一次獲得提升發展的一年,在張勇的支持下,《中國食品報》成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業務指導報紙,這對報紙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做好食品安全宣傳工作的責任更重了。

摯友

片段5.

時間: 2013年5月22日

人物: 李士靖

2013年5月22日午后,我和報社同仁共同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常客,他自稱是“食品戰線一老兵”。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話語睿智,聲音洪亮,透著一股傲人的風骨神採,如果不是自報年齡,誰也不會相信站在面前的是一位88歲耄耋老人。他,就是原北京食品協會會長、原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士靖。

他2005年80歲高齡時才從工作崗位退下來。這次參加報社座談,不僅帶來了他對國內外食品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觀點,更帶來他花費幾十年心血撰寫、搜集整理的有關食品行業的書籍和《中國食品報》剪報資料,多達14本。他說,這些一手資料全部交給報社,可以從中挖掘新聞線索、借鑒過往經驗。“30年來,《中國食品報》一直是我學習積累食品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渠道,我感謝這張報紙。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李士靖淡定而率真。

厚厚的資料捧在我手裡,這分明是這位老人交給報社的一顆滾燙的心。

談到與本報的深厚情誼,李士靖感慨萬千:《中國食品報》發展到今天,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給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潛心研究分析,李士靖歸納出,《中國食品報》3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食品行業重大新聞深度報道走向:上世紀80年代,搶救食品老字號;上世紀90年代,關注國際食品交流盛會;本世紀初,聚焦突發事件;近年,支持民營食品企業;10年來,縱覽世界食業動向;眼下,探索健康產業發展方向。

在座談會現場,這位老人對年輕編輯記者們提出希望,一定要發揮食品業的喉舌作用,廣泛傳播引導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李士靖憑借他在食品業的幾十年潛心研究和大膽實踐,預測說,今后10—20年是中國食品行業發展擴張的黃金期。他希望《中國食品報》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多關注報道世界500強及國內大的食品集團的發展及研發動態,並與之合作。此時,他引用了《孫子兵法》作為提示: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採訪手記

現在,我的辦公桌上,整齊地碼放著厚厚的文件袋資料和一頁頁復印裝訂整理成冊的剪報,還有他密密麻麻寫滿一本又一本的閱讀筆記。我和我的同事會慢慢體味、學習、消化。這是《中國食品報》的無價之寶,這是我們與這位老人不解的善緣。

30年光陰,30年激情,30年傳承,30年跨越。五個人,五個片段,只是其中閃光的點滴。其實,《中國食品報》還有著眾多難以忘卻的、在我和報社同仁心中、在中國食品產業進程中炫目的精彩,比如在“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們的系列報道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報紙發行量創記錄地達到34萬份;比如在每一次食品產業出現爭議的時候,我們都力求通過科學的聲音、專家的聲音釋疑解惑,讓讀者客觀判斷;比如在食品產業重點領域需要格外關注的時候,我們的記者總是率先走向一線。

《中國食品報》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堅持正義、追求科學的精神和勇氣。面對不良的誘惑,沒有屈膝;面對惡意的打壓,沒有低頭;面對艱巨的困難,沒有退縮。也正因如此,《中國食品報》贏得了中國食品產業的尊敬,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尊敬。

深化改革的2014年,《中國食品報》也面臨新的考驗。我們正在做這樣的准備:通過行業細分、區域細分,突出行業特色、區域特色,把企業、讀者想看的、愛看的集納到《中國食品報》這個平台上;通過中國食品網絡電視中心的建立、運行,加速紙媒與全媒體的鏈接、互補,在轉型中打造《中國食品報》新品牌;通過專業視角,深化食品監管、食品安全的新聞報道,努力做到客觀、公正、權威、可信。

沒有一個行業像食品行業那樣對人類如此重要,並與我們的幸福、子孫后代的未來息息相關。下一個10年、20年、30年……為了天大的事業,為了百姓的食品安全,為了我們的讀者,為了中國食品產業的發展,為了傳媒的改革轉型,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再次揚帆出發。(吳炳晶)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