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市”到“市集”:手工艺的消费语境之变

作者:殷波
发布时间:2025-05-07 21:43:23
来源: 光明网

   从传统“集市”到现代 “市集”、从民间 “手艺”到创意 “手作”,名称变化的背后,是经济形态、文化表达与社会价值的转化。

  从字面语义看,“集市”和“市集”,均指商品聚集交易的场所,具有临时性或周期性的特征。从使用语境看,二者则有显著差异,“集市”一般与农耕文化关联,多指乡村、城镇的定期市场,以农产品、日用品交易为主,举办周期遵循农历,体现乡土社会的生活节奏,强调周期性聚集之“集”,因此也称“赶集”“赶大集”;“市集”多用于现代城市的主题活动,以创意产品、小众品牌产品及体验服务营销为主,更注重体验感、文化消费,可单次举办或依附于特定节日及活动,常带有文艺、潮流属性,反映城市消费文化,整体上强调商业属性、交易功能之“市”,并富有文创、艺术气息,也成为城市青年的情绪消费空间。应该说,从“集市”到“市集”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文创产业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变迁有关。

  对手工艺品交易而言,传统集市中,竹筐陶罐等手工艺品,主要是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讲究实用性和性价比,是“功能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是生存需求主导的经济形态;且产品多为本地匠人制作,原料和技艺根植于地方传统,消费者与生产者共享同一套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文化“在地性”。在现代市集中,手工皮具、蓝染布等手工艺品,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所突出的往往不在于实用功能,而是文化的符号价值,其购买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审美表达、文化认同或情感共鸣;且商品可能融合全球文化元素,如北欧的极简设计与云南的扎染工艺结合,在工艺文化上具有“去地域化”的特点,相关消费是一种设计风格、生活观念的选择和表达。包括与“集市”“市集”分别关联使用的“手艺”“手作”之名的差异,也反映出前者强调技艺传承,后者更强调区别于机器生产的手工制作,突出个性化、小规模的特点。总之,集市手工艺产品的消费者,购买锅碗瓢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作为使用者,注重产品的功能和耐用性;市集手作品的消费者,追求独特性、仪式感以满足精神需求,作为现代都市的文化选民,愿为情怀溢价买单。从乡土实用到文化符号,手工艺的消费属性发生了相应变化。

  从手工艺品交易的环境看,传统集市是一种基于实用需求的在地交易,尤其传统乡村集市是一种熟人经济,买卖双方多为熟人社会成员,如“老张家陶罐耐用”等说法,手工艺产品的交易依赖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价格弹性低,议价空间小,交易效率优先。现代城市的市集,重在打造场景化体验的消费空间,活动的组织策划如“策展式快闪”,多依附于节日、品牌IP活动或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灯光、音乐、装置艺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使消费空间剧场化,消费者、经营者等虽是陌生人社交,但因商品附带的故事性以及文艺青年社群、环保主义者圈层共同的志趣,通过营销与购买行为,形成一种文化的共同体,手工艺的消费关系发生重构。这也意味着,手工艺消费的逻辑从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从聚焦器物的功能转向重视“匠人精神”和自身的参与感。其原因在于,手工艺成为对抗标准化生产的文化武器,消费者通过购买支持“慢生活”价值观。

  当前,手作市集将匠人工作台转化为开放式剧场,工序成为可消费的文化景观,这种活态展演不仅展示技艺,更传递文化叙事,成为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桥梁。同时,基于市集组织的灵活性,也被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通过手工艺实践与产品销售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经济自立,或通过义卖筹集社区慈善基金,或将手工艺嵌入社区生活,发挥治理与赋权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手作市集不乏同质化困局,滴胶饰品、手工香薰等网红爆款引发模仿潮,产品缺乏特色,“手作”标签沦为营销话术。同时,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系统性、集体性向个体表达迁移,从市集摊主到品牌主理人强化个人叙事,不乏去历史化的表达策略,因而存在将传统手工艺知识从文化共同体中剥离,转化为可供消费的人格化标签的隐忧。另有部分市集中“手作”概念被泛化,机制品与手工品同台,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评判标准面临失焦风险。此外,由于市集的商业属性,关于传统手工艺以符号化形态重新嵌入现代商业空间,文化记忆被简化为视觉符号,或在消费社会中发生适应性变异等,存在争议。

  究其根本,现代社会个体在物质丰裕后,通过消费行为重构自我、连接他者的文化实践,手工艺从解决温饱的工具,转变为构建个人身份、表达价值观的媒介,反映出工业化时代人们对真实性与温度感的集体需求,消费者为手工艺制作体验的“过程”和商品故事的“结果”双重付费,也体现了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跃迁。从集市的生存经济到市集的意义经济,从地方性知识到全球化与在地化发展,关键在于,传统手工艺在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的过程中,既要接入现代消费网络,也要保留文化基因,在快节奏时代保持“不可复制的在地性”,坚持“千集千面”的创造力,持续推动物质消费与生态伦理价值的深度结合,并构建激发城市社区新的纽带和动力,从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文化。

  (作者:殷波,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