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纤:老国企有了新活力

作者:人民网记者 岳富荣 祝大伟
发布时间:2016-12-14 22:07:05
来源: 人民网-吉林频道

  “这可是年产能4万吨啊。以前产能2万吨时,库存正常都在3200吨左右。”吉林化纤集团公司长丝八车间工人魏海英说。眼下,吉林化纤集团的产品库存已降到历史最低。11月中旬的数据显示,长丝库存为1900多吨。

产品销路好,库存持续走低,折射了老国企的新活力。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以化学纤维生产销售为主的老国企。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曾经45个月连续亏损。今年前10个月,在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10.3%。

老国企的澎湃活力来自哪?“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 

技术创“新”,瞄准市场

“匀质化要求上万米的一根丝粗细一致;细旦化要求丝更精细,性能可代替天然的桑蚕丝。”集团旗下股份公司生产处处长王冬梅说,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集团在长丝八车间实施了1万吨人造丝细旦化升级改造项目,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大型化、匀质化、细旦化生产技术。

走进车间,只见230多台纺丝机将一缕缕细丝纺成一个个丝饼,40多台络筒机嗡嗡作响,将像线团样的丝饼纺成可出售的成品丝筒。

“以前使用540克规格的丝饼,用上2个多小时就没了;如今改为840克,能用4个小时,大大减少了换丝饼的工作。”魏海英说,丝饼大型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的工作也变得轻松了。

“高端客户对丝条均一性有需求,下游企业自动化生产对大型化有需求,我们就紧跟市场调整技术、改造设备。”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剩勇说。

技术改造优化了品质,集团人造丝毛利率从2013年的6%左右提升到现在的15%。今年前10个月,人造丝产量2.6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产销率保持100%,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40%。

依托技术创新,吉林化纤将传统产品人造丝做优,将规模产品腈纶纤维做出差别化,将竹纤维、碳纤维等新产品做成产业链。目前,吉林化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竹纤维及腈纶纤维生产基地、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拥有六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吉林化纤的基层员工中。去年,公司共征集合理化建议3.6万多条、小发明小创造及小改革1600余项、先进操作法211项,发表质量控制成果560余项,累计创效8600余万元。 

经营搞“活”,力破困局

11月7日,随着生产指令下达,操作工开始上喷丝头、递头、挂丝……经过10多分钟的操作,洁白的丝束在纸芯上迅速绕成丝筒。企业年产1万吨的可降解连续纺长丝项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开车前,订单都已下完。”王剩勇说,今年9月份,他和同事花了12天,跑了法国的PV展和意大利的9家下游用户。他们要把新产能推介出去,把质量上的“需求点”带回来。

在意大利,用户向王剩勇反映打样产品有染色不均的问题。“现场一看,发现是生产前的小问题没沟通好造成的。一层窗户纸的事,现场一交流就‘破’了。”随后,新产品被空运到意大利,用户满意,又给吉林化纤发来了订单。

对外“长袖善舞”,对内练好“内功”。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下辖3家上市公司、3家外阜公司在内的19家子公司。吉林化纤围绕跨区域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进行整体再布局。

2015年,吉林化纤将原有6.26万锭纺纱项目,从吉林迁到了河北。这种产品的原料来自南方,市场也在南方。产线的移植,缩短了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本已无利的纺纱生产线在河北的子公司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项目,项目建设需要资金。2014年,集团下的A股公司首次获准定向增发,成功募集资金9亿元,降低资产负债率20%,年降低财务费用3000万元。翌年,吉林化纤再次利用A股市场成功融资17.2亿元,开展新项目建设。 

管理求“精”,降本增效

“2个月安装投产,是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干换来的。”生产腈纶纤维的纺丝车间主任安继东指着正在运转的生产线说。超柔超亮型腈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生产线运转起来就是效益。

近两年吉林化纤谋划的19个项目,如今已经有12个达产达效。“吉林化纤速度,背后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刘宏伟说。

提效,企业首先从人员和岗位优化上下功夫。针对无效低效的工作、岗位和人员进行清理优化,仅2015年,近1800人被优化充实到生产一线和新项目建设。

工资与产、质、销挂钩,激发了员工主动性和责任感。集团旗下的A股企业原有员工7000多人,人造丝产能2万多吨。如今,公司员工5000多人,人造丝产能超4万吨。

为了改进和缩短管理经营中的审批流程,吉林化纤实行了“跳跃制”,流程从基层到高层,规定时间内不审批,自动跳过,并按照问题导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吉林化纤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集团对资金整合和统一调度,实行月调度、周平衡、日统计;完善采购环节的“招、评、比、议”采购程序,努力实现规范采购和优质低价采购,仅2015年,企业就降低采购成本6641万元。(完)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