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购”接棒 入境游持续迸发强劲活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0 15:14:2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4月文化和旅游热点分析

4月,文旅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市场持续火热,媒体报道量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文化企业和演出市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季度,各地充分发挥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协同效应,从文化消费惠民、文化供给优化、文化场景创新等角度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文化企业发展稳中有升。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文化新业态对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高达83.5%。与此同时,全国文化演出市场持续火热。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全国演出票房已达23.35亿元。

假日出游热情高涨,假日经济彰显消费活力。4月,清明节假期期间,各地推出多样文旅活动,提供丰富优质的文旅产品,迸发出强劲消费活力。一是清明节假期出游和花费总量再创新高。数据显示,假期3天,国内出游人次1.26亿,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二是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湖北武汉、河南洛阳、江苏无锡等地举办花车巡游、民俗表演、健步走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往观赏游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多地积极布局低空旅游市场,以“空中赏花”为代表的新业态深受欢迎。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低空赏花”“低空飞行”搜索热度持续上升。三是“偕老游”成为家庭出游新选择。数据显示,由年轻人策划、带上老年人一同体验的共游模式——“偕老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6%。四是民宿经济持续升温。清明节假期,不少民宿入住率持续攀升,有的甚至“一房难求”。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对本地民宿的预订热度增长近三成。

“中国购”接棒“中国游”,入境旅游持续迸发强劲活力。近来,多项利好政策推高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大增。数据显示,一季度,入境外国游客达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4月,离境退税等政策持续加力,拉动入境消费增长。来华“买买买”成为入境游新趋势,“中国购”延续“中国游”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外国游客在中国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能享受“买买买”的购物乐趣。“中国购”不仅有效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引发广泛关注。针对退税商店偏少,退税购物选择不多、国货偏少,退税便利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4月,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从推动退税商店增量扩容、丰富退税商品供给、提升离境退税服务水平等三方面提出了8条政策举措。积极引导国际名品、国货潮品、老字号店铺、文创店、纪念品店、礼品店、特产店等成为退税商店。舆论认为,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直击境外游客的消费痛点,政策放宽离境退税商店覆盖面、丰富退税商品供给,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活力。同时,4月1日起,《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在民宿、宿舍、更衣室等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对此,网友纷纷点赞,认为在各个环节给摄像头“立规矩”,既能守护公共安全,又能保护个人隐私,期待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城市公共文化发展创新探索引发网友点赞。从深圳的生态商场到广州的文化市集,从佛山的主题乐园到珠海的滨海商业带,广东以“公园式商业”为载体,将商业、艺术与自然场景相融合,创新打造“商业+公园+文化”复合空间,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消费领域延伸。浙江杭州金沙湖大剧院,以优质音乐剧为核心,积极打破边界,通过戏剧试验、举办艺术沙龙活动、与周边公园和商场有机联动等形式,不断推动剧院从“看戏之所”转变为嵌入城市生活的“文化综合体”。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以《不眠之夜》为核心,构建起“演艺+商业+新零售”的新型文化消费生态体系。对此,有网友认为,相关探索实践以跨界融合思维为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探索出全新路径,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要,促进了文旅消费,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合理借鉴推广。

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直播活动长沙站、部分地方文旅官方账号“追热梗”等引发质疑。4月,“甲亢哥”中国行直播活动长沙站,因过度商业化、文化体验表面化等遭到网友质疑。同时,多地文旅官方账号通过凡尔赛式“道歉”、推出微短剧风格创意视频等“追热梗”、造人设的方式进行文旅宣传,引发网络争议。部分网友认为,借助直播活动、“追热梗”、创意视频等方式开展文旅宣传是一种创新,可以更好地提升地方文旅的关注度;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文旅宣传不可用力过猛,“玩梗”“蹭流量”是过度营销,缺乏文旅宣传应有的文化内涵。专家认为,新型文旅宣传方式,作为一种从传统宣传向创新推广的创新探索,其精神值得肯定。但不可因此掉入流量陷阱,丢掉文化内涵。除了用“追热梗”“蹭流量”吸引关注,更多要考虑如何用文化魅力和品质服务留住游客。

 (文旅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