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防治策略

作者:施秉银
发布时间:2016-08-09 15:40:34
来源: 陕西网

核心提示: 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理想的体重。定期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调节异常的人群进行重点管理、定期随访、定期监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防止糖尿病发生的预防工作必定会取得很好效果。

近30至40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以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冠心病为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和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超重和肥胖人群超过20亿,全球有近4亿糖尿病患者。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8岁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9.7%,患病总人数超过9200万。201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患者数量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这些疾病不仅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大幅提高,还使疾病相关的死亡明显增加。糖尿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主要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由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致死亡人数达380万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糖尿病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病变和癌症为代表的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不发达地区,肥胖和糖尿病及相关死亡近年来也在迅速升高。

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增加和死亡增高与传染性疾病减少、人类寿命延长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体力活动的减少所致。目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所有年龄的人群中均增多。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肥胖和糖尿病逐渐成了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之后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家也越来越严重。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营养转型密切相关。精加工食品、高热量、高糖、动物食品、高脂、快餐食品及各种含糖及热量的饮料等,取代了传统的食品及饮食习惯。食物转型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是饮食中脂肪和动物食品增加,所含碳水化合物比例逐渐减少,同时碳水化合物食物也逐渐由粗谷物、块茎食物向精加工及含糖食品转化。一方面这类食品所含热量明显增高,从而使人们进食的总热量明显增高,超出了身体所需,在体内堆积引起肥胖及超重,另一方面这些食品本身可引起慢性代谢性炎症改变,导致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变等代谢性性疾病。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发现肥胖者体内有慢性炎症改变,并提出了代谢性炎症(metaflammation)的概念。此后发现不单单肥胖者体内有慢性炎症改变,在其他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均有此类炎性改变。当肥胖与糖尿病同时存在时,这种改变更为明显。

环境因素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贯穿于整个的生命过程。从人类最初生命阶段可能就已经孕育了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基础。孕期营养不足可能会诱导胎儿“节俭”基因的形成,后天一旦有足够的营养就会引起肥胖和代谢紊乱。孕期如果母亲有糖代谢异常,会引起胎儿营养过剩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与巨大儿及后天肥胖有密切关系。

面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和机构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然而并没有改变其快速增长的势头,病人越治越多。这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没有把预防此类病纳入到议事日程上。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就可进行有效预防早就有研究证实,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成为全球卫生工作的重点

1986年中国大庆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对糖耐量低减人群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随后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以及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DPP)均已证实,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延缓糖耐量受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2008年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和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后续研究”报道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20年间有92%的人群会发生糖尿病,但接受为期仅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在20年后仍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43%。结果说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长期且持久的。这不仅归功于强化干预期间血糖水平的有效降低。而且或许正是干预期间所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才使人们受益终身。大庆糖尿病研究还回答了生活方式干预对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影响,结果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使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17%,使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47%。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若效果不佳或依从性差者,可用药物干预。DPP研究中观察到二甲双胍可使糖耐量低减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延迟2.8年。在欧洲多中心拜糖平预防糖尿病研究(STOP—NIDDM)中,经过3年阿卡波糖药物干预能使IGT人群中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下降36%。由中日友好医院等6中心为期3年的321例IGT干预研究发现:糖尿病年发病率,对照组为11.6%,饮食+运动组为8.2%,两组间无明显差别。而拜糖平组(50mg,每日3次)和二甲双胍组(0.259,每日3次)年发病率明显下降(分别为2.0%和4.1%)。研究结果提示药物干预效果好于生活方式干预。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记载: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历代的医书中都有类似的叙述。如明代《景岳全书》张介宾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针对发病原因进行预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介绍糖尿病预防知识,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理想的体重。定期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调节异常的人群进行重点管理、定期随访、定期监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防止糖尿病发生的预防工作必定会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系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  施秉银教授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