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服饰再现敦煌光彩
敦煌服饰图案织锦复原作品。刘明宇摄 “敦煌服饰太美了”“从设计到配色,都美轮美奂”……北京服装学院副研究员崔岩翻开观众留言簿,“团队历时7年的研究和创作,值了!” 观众留言簿来自不久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展览是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刘元风教授团队的成果,展出了敦煌服饰临摹画稿、复原及创新设计服饰等369件作品。 “我们以敦煌石窟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查证,呈现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和创新设计作品。”崔岩说。 数十件敦煌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各有特色,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崔岩介绍,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绘制原貌和历代服装发展史的基础上,团队着重在服装结构解析、纹样整理、面料织造、色彩染制、配饰加工、妆容复原6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探索从壁画平面绘制到现实立体再现的跨越。 在复原的基础上,敦煌服饰艺术创新设计系列作品体现了敦煌元素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按照展览顾问、工艺美术家常沙娜的建议,设计作品分别与敦煌壁画、彩塑中提炼出的青绿、土红、土黄、褐黑4色对应,实现古朴色彩与时尚流行的有机结合。 此外,许多设计师还运用了活态传承的缂丝、潮绣、苗绣等非遗技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迎军的系列创新作品《朝花夕拾》十分亮眼。“通过与潮绣、苗绣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合作,我们将壁画中典型的服饰样式、图案同实际设计需求巧妙结合。”李迎军说。 北京服装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可的系列作品《瞬·逝》运用了国家级非遗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我没有直接采用传统工艺技法,而是提炼其中的艺术特征——参差错落的经纬交织、层叠晕染的色彩渐变以及自然形成的虚实边界。希望以这种古老非遗的视觉精髓,诠释敦煌艺术虚实相生、‘瞬间永恒’的美学意境。”王可说。 人工智能,同样为基于敦煌艺术的服饰设计添彩。 2022年,崔岩所在团队以敦煌飞天为设计蓝本,为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设计了首次亮相的服饰和造型。王可说:“在实体服饰制作前的复原阶段,我们尝试让人工智能帮忙。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可以对服饰纹样、织物结构、服装款式等进行数字化复原,从而辅助团队制作成衣。”(记者 郑海鸥)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05日 第13版)
- 多国举办“汉语桥”中文比赛 架友谊之桥促文化交流2025-06-09 07:06:44
- 北京人艺新戏《一日顶流》探讨虚拟与现实边界2025-06-09 07:06:00
- 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国家宝藏(统一气象)金银纪念币2025-06-09 07:06:18
- 全国重要古籍修复机构累计修复古籍445万余叶2025-06-07 03:06:13
- 山西立法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06-07 03:06:34
- 文化新观察|国漫扬帆、科技赋能、全球共振——第二十一届中国国2025-06-07 03:06:32
- 复原服饰再现敦煌光彩2025-06-07 0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