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越的又一战略平台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5 15:00:21
来源: 甘肃省文化厅

(一)金蛇舞翩跹,陇原传佳讯。继兰州新区升位国家级新区之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又获国务院批复。这标志着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又一战略平台正式亮相。

承载着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快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一项宏伟壮丽的文化构想,即将付诸实践。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助推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强劲引擎,也将对全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让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资源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必将大大加快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为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放眼全球,以世界眼光,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审时度势,用战略思维,统筹甘肃文化资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的开拓之旅,是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创新之举。这项浩大的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厚重的载体,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牢固的基础,为保障国家文化和边防安全筑就文化的长城,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点亮精神的灯塔,为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转型崛起架起跨越的桥梁。

(二)“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这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之源。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陇上。距今80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首现于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造就了中国彩陶艺术的巅峰。周王朝肇始于庆阳,秦帝国初兴于礼县,两大王朝在甘肃奏响了进军中原、统一九州的序曲。

这里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千里河西走廊,纵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汇集,西传东渐,多民族和谐相处,形成特色鲜明的多样性民族文化。丝路重镇敦煌,是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的汇流圣地,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堪称国际顶尖的艺术宝库。

这里是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见证之处。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使甘肃成为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战略重地。境内历代长城遗址达3600多公里,占全国现存长城总长度的60%,明代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保存完好、规模壮观,素有“雄关”之美誉。

这里是红色文化星罗棋布的革命圣地。作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甘肃有重大革命文物遗址30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会议遗址、会宁会师遗址……均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

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璀璨的文明积累,使古老的陇原大地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宝库,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甘肃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丰度位居全国第五。

这笔丰厚的物质遗产,是甘肃文化建设的巨大优势。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文化提振、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兴陇大业,甘肃有基础、有条件,大有可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甘肃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肩负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文化使命,甘肃有信心、有决心,定有作为。

(三)伴随强烈的文化自信,甘肃更有深刻的文化自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正是一种文化清醒,一种文化奋进。

多年来,甘肃一直在文化传承中努力前行。取材于敦煌艺术的《丝路花雨》,堪称“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久演不衰的《大梦敦煌》,成就不朽的艺术传奇;亚洲第一期刊《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从甘肃走向全国……但是,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虽然给古老的陇原大地增添了新的文化活力,却依旧挥不去“空坐宝山”的无奈与尴尬。

我们深知,甘肃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相距甚远。无论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还是展示利用、创新发展,甘肃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转化为助推发展的优势。

我们看到,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薄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甘肃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综合实力与东部省份差距显著,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仍有相当长的路。

清醒的判断,来自于强烈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探求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突破口和跨越发展路径,势在必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是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紧抓国家政策机遇,以前瞻性的目光,从全局性的高度,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做出的历史性尝试。

这是文化自省的战略抉择。开拓创新的甘肃,必将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明媚春天。

(四)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借助文化产业实现。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个中心任务,就是振兴甘肃文化产业,助推转型跨越发展。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经济”的特征。它不受土地、资源、资金相对稀缺的限制,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优结构、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今日甘肃,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跨越,是富民兴陇的必由之路。面对发展不足的最大矛盾,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面对资源紧缺的严峻现实,从粗放型经济迈向集约型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甘肃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引领。

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慷慨给予甘肃转型跨越的宝贵机遇。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将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因此肩负重大的发展使命。

凭借文化产业优势,助推经济转型;依靠文化产业崛起,支撑跨越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无疑是甘肃转型跨越的重要战略平台。它将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步伐,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同类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实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高起点、大手笔、可持续。

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一带”,建设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三区”,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文化赛事会展举办等“十三板块”。这是一项纵贯甘肃东南西北、融合文化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

这意味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必须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进行综合开发,实行整体推进,使各地形成既有机联系、又错位发展,既主题突出、又形成互补,个性鲜明、整体一致的文化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这意味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必须坚持促进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采取强有力举措,尽一切所能,最大限度地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好我省丰富而优质的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这意味着,我们要做许许多多开创性的工作。要不断提升文化资源保护水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增强甘肃文化的影响力;要努力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要积极完善各项扶持措施,加强文化园区和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

(六)文化之于甘肃,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更是新兴的生产力、竞争力。这场大规模、高层次的文化开发,必将奏响美丽甘肃的动人旋律。

梦想已经起飞,沃土等待耕耘。让我们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切实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为甘肃文化崛起的美好前景,为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事业,谱就波澜壮阔的华丽乐章!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