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讲明白”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重大命题,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彼此契合”向“有机结合”升华的必然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进行深入挖掘则是理清这一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
贺丹君教授等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对此做出了深入思考。在该书的作者看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精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融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扎根中国大地,何以成为党的行动指南的一把钥匙。全书围绕“第二个结合”,以社会观、人民观、治国观、创新观、人才观、宇宙观、奋斗观、道德观、交往观、邦交观为主要内容,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统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扎根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焕发现代生机与活力的深层机理,以及经由“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逻辑。通读全书,有五大突出特色:
一是贯通历史和现实,讲明白“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一手抓历史的源头,一手论中国的当下,联结历史与现实的枢纽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相契合;从重视人的主体性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契合;从知行关系的认识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相契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相契合;从人类社会理想形态看,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契合。书中围绕上述五组关系,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二是平衡固本与拓新,讲明白“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该书中国味道浓郁、哲学意味隽永。诸如第四章谈到“以义理观照现实、以史实明确形态、以文明辐射未来,在发展的视野中对革故鼎新进行系统考察。”“义理-史实-文明”的三维框架,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意义联结,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民族文化的认同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东方智慧,实现了从“文化解释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激活文化”的双向赋能。总之,全书多处以翔实的论据、哲学的观点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并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该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在“固本”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在“拓新”中拓展理论阐释力。
三是兼顾理论与实践,讲明白“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该书系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蕴的同时,也以权威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更是从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如第二章既引用了《尚书·五子之歌》“民可尽,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典理想,又结合土地改革、群众路线的实践,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价值观层面的本质区别。这种“古今贯通、中外互鉴”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深刻认识到: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既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民本”基因,又以“人民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文化血脉。
四是厘清继承和发展,讲明白“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伦理观念、道德思想与行为准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精神黏合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潮的多元碰撞以及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古而不泥古”是文化创造与创新工作应当始终遵循的要义,这意味着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勇于突破旧有框架,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和激活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该书第十章指出“亲仁善邻”的邦交观蕴含着中国古哲先贤不懈的道德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实现了亲仁善邻思想的新飞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情怀。
五是融汇叙事和道理,讲明白“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中独立自主、自我决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自主掌控、对文化创新能力的持续激发。该书立足中国大地,围绕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既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阐明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展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底蕴。故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道理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也是对“第二个结合”实践路径的精准把握。正是这种叙事和道理的融汇,使得该书在讲述“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显得尤其生动。
正是在贯通历史和现实、平衡固本与拓新、兼顾理论与实践、厘清继承和发展、融汇叙事和道理的精彩论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成为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可读性强的一本佳作。相信该书的出版对学界深刻把握并有力推进“第二个结合”大有裨益。(耿子亮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更多相关文章
- 以“五个讲明白”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05-08 11:05:47
- 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启幕 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担任推广大使2025-05-07 09:05:06
- “五一”假期江西景德镇文旅市场火爆2025-05-07 09:05:14
- “五一”假期中国超六千万人次走进博物馆创新高2025-05-07 09:05:48
- 海峡两岸同胞齐聚神农炎帝故里 共拜华夏始祖2025-05-07 09:05:13
- 从支付平台数据看“五一”假期钱花在哪了2025-05-06 07:05:49
- 家电换新热潮涌动2025-05-04 02:05:59
首页推荐
热门图片
24小时热门资讯
网友评论
热门推荐
首页头条
社会热点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