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近作速览】
作者:王小王(《当代》杂志编辑)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于从阿多冈日草原来到省会西宁,却不是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而是进入藏餐馆“岗什卡雪峰”,成为一名打杂工……
杨志军的中篇小说《卓玛日记》以日记体呈现,与卓玛在餐巾纸上记日记的情节形成文本形式与故事内容上的呼应。日记,既是小说的内容,也是形式,卓玛因此成为小说真正的“作者”,从而让“虚构”变得“真实”起来。
小说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境况,书写以卓玛为代表的新一代牧区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双线并行的结构在“我”的笔下自然铺陈,一边记述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纪实,一边展现草原牧场的生活记忆。当卓玛在“岗什卡雪峰”餐馆擦拭玻璃时,窗外雪豹街的霓虹与记忆中阿多冈日草原的星斗形成互文与映照;当她用酥油茶调和咖啡时,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在杯中升腾。卓玛的形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寓言性,她是草原与城市对话的一个通道,既是生活在城市中的草原精灵,又是重构文化认同的使者;她从“打杂工”到“经理”的身份嬗变,映射了新生代牧民的精神突围。
这篇小说的语言拥有民间性、原生性的苍茫质感,蕴含着迷人的民间智慧;既有修辞之异美,又达到某种符号学的新建;既诗意盎然,又深藏哲理。餐巾纸的柔软“不是一种屈服而是一种反抗”这类通感修辞,将物质属性升华为精神隐喻;而“酥油是情感的润滑剂”等充满草原智慧的表述,与咖啡的“阳春白雪”等城市话语形成奇妙对话。极富张力的语言,建构起独特的审美范式。
《卓玛日记》通过牧羊少女卓玛的城市奋斗史和精神成长史,揭示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卓玛将城市经验转化为“酥油盖碗茶”“酥油咖啡”的创新时,也让我们看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大家】来新夏:中国现代方志学建设拓荒者2025-05-14 04:05:48
-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2025-05-14 04:05:47
- 写意铸魂 以艺搭桥2025-05-14 04:05:13
- 从“集市”到“市集”:手工艺的消费语境之变2025-05-07 09:05:23
- 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2025-05-07 09:05:39
- 一场不停歇的“再书写”(人文茶座)2025-05-07 09:05:07
- “五一”出游,游出文化味儿(文化中国行·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2025-05-07 09: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