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过的灿烂 都需用寂寞来偿还(图文)

作者:樊蓉
发布时间:2016-08-10 09:23:50
来源: 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生命中所有过的灿烂 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A 百年之后 你并不孤独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传奇经历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沧桑。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正是凭借《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一代文学宗师地位。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生,足以说是一部精彩并具有传奇性的小说。他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遗弃,由外祖父母抚养,生性内向,自小就沉醉于老屋旧宅及其传说,童年伴随着“鬼魅、迷信、黑暗、暴力、拒绝”。这些元素后来被成功地写入《百年孤独》,一个积贫积弱而动荡的时代,丰富了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中最为有名的是家谱迷宫,皆源于马尔克斯的家族链条,是“作者所经历过的迷惑和焦虑及孩童时期试着解开的纠结不清的家族传说及其历史架构”。

《百年孤独》中文版自2011年首次正式授权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过450万册,随后出版的系列作品总共销量达到了800万册,在中国一度掀起了“拉美文学”的阅读热潮。“马孔多”这个带有魔幻色彩的小镇就成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地标,而几乎贯穿所有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在《百年孤独》中尤为显露,并在其他作品中不断延展的庞大家族谱系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别具一格的密网。

马尔克斯不仅仅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他的创作更对中国当代许多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莫言、余华、陈忠实、阎连科、格非、苏童等作家都在不同场合谈过马尔克斯及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直言他的写作有马尔克斯的影子。“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这句话,俨然同马尔克斯当年在祖父家偶然读到卡夫卡时如出一辙。“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这个著名开头,飞快地出现在了众多中国作家的笔下,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洪峰的《和平年代》、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都出现了“多年以后,面对……”的句式。

B 活着为了讲述

有人曾经这样问过马尔克斯:“为什么想写传记?”他回答:“传记代表死亡。”面对不断来袭的疾病,这位伟大的作家终于不得不面对生命的衰败,提笔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1992年,马尔克斯被查出左肺长了肿瘤,1999年再次被确诊罹患淋巴癌,2002年,原计划的三卷自传在马尔克斯75岁之时完成了第一卷——《活着为了讲述》。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母亲以及死亡。那些在读者眼中充满魔幻的小镇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那些在小说中永远让人记不清名字的人物是否真有原型?所有的问题都在《活着为了讲述》一书中一一揭晓。有评论认为,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几乎每个书中人物都能在自传中找到原型。然而,自传的后两卷未能如期完成,大师只记录下了自己前半生,这成为读者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活着为了讲述》是这样开始的:“22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从陪妈妈回乡开始,作者讲述了他的两次回乡之行、求学之旅、记者生涯、读书和写作经历,细数多位生命中重要的人——启发他写作的祖父母、给予他信心的同学、全力支持他的朋友、家人和至爱伴侣。自传秉承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时间和事件之间来回切换、跳转,既有对人生中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阐述,也有对家人和朋友的回忆,每一段都堪称一个精彩无比的短篇小说。

书扉页上这样写着,“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该书西语版当年上市三周,仅拉丁美洲地区就售出100万册,成为马尔克斯作品中新书上市期销售最好的一本。尽管在世人眼中,马尔克斯是令人惊叹的大师,但马尔克斯却用这样一本自传告诉读者,他只是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C “我自始至终是个记者”

在传奇的一生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拥有过诸多头衔:小说家、记者、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其中,他最为钟爱的身份是记者。他曾说过,“即使像狗一样忍辱负重,我也找不到比记者更好的职业”,并自豪地声称:“我自始至终是个记者。”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同样体现在1996年他为美洲报业协会的开幕式致辞中:“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只有与现实相遇才能尽情挥洒。”

1948年马尔克斯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如果说童年生活为马尔克斯的创作提供了绚丽的素材,而根据新闻写作糅合新闻评论、文学延伸叙述的新闻专栏,则锻炼了他的故事叙述能力,使之摆脱了拉美作家通常华丽却晦涩的文风。哥伦比亚国内持续的动荡政局,则成为一种催化剂,鞭策着马尔克斯不断挑战新的题材和故事领域。一个苦难的国度,以这样一种独有的方式滋养着30年后成为民族骄傲的伟大作家。马尔克斯一生撰写了大量报道,除结集出版的有《1948-1952年报道文集》、《1954-1955年报道文集》、《1955-1960年报道文集》、《1974-1995年报道文集》及《1980-1984年报道文集》。浓墨重彩的记者生涯之于他,是饭碗,是生存方式,也是实现社会抱负的手段,当然,更是他小说创造的灵感源泉。在诺贝尔奖颁奖礼上,马尔克斯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是拉丁美洲不同寻常的现状,而不仅仅是它文学的呈现,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空前关注。”在他看来,真实的拉美政治经济生活完全无需文学家的想象,忠实记录下你看到的一切就足够魔幻和不可思议了。某种意义上,文学只是他记者生涯的变相延续而已。

用详尽的事实还原真相,反驳官方版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新闻生涯鼎盛时期的典型风格。1955年2月下旬,哥伦比亚驱逐舰卡尔达斯号从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改装后回到停靠港卡塔赫纳。途中遭遇暴风雨失事,除了海军军官路易斯·阿雷汉德罗·维拉斯科幸存,其他船员全部遇难。维拉斯科在没有食物、很少饮用水的情况下,在海上漂泊了十天后获救,不可思议的生还让他成为舆论的焦点,在得到总统的接见和授勋后更被公众视为国家英雄,接踵而来的自然是媒体追捧、万人仰慕。当马尔克斯找到这位幸存者时,海难事件已尘埃落定,可凭着一个记者的敏锐嗅觉,他觉察到整个事件的某种不寻常。马尔克斯对维拉斯科做了十四次、每次约四小时的采访。《一个船难水手的故事》的系列报道还原了事件的本真。原来,那艘驱逐舰载有大量走私的生活用品,并非在暴风雨中颠覆,而是因为载有的走私货物松散开来,导致船身过度倾斜以致沉没,同时军舰的安全程序也有欠完善。对于新闻,比的不是谁发得早,而是谁发得好,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信奉的原则。事实上,他采访幸存海军军官时,这起海难已经是历史了,然而经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非凡努力,这段旧闻成为当年的头等新闻事件、文学事件与政治事件。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名后,根据该报道结集的《船难水手的故事》一书,25年间售出1000万本。

马尔克斯曾把记者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在书中他给出了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描述——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退却的热情,与现实相遇则能量倍增。没有苦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那种世事难料、随时等待的状态;没有生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那种玄妙的新闻预感、抢到独家的快意和失魂落魄的沮丧;没有打算为新闻而活的人很难撑起这份辛苦到无法想象的职业,一旦发稿,一切又从头开始,需要你在接下来的一刻付出更大的热情,且无休无止。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