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味”—— 关中臊子面(图文)
《舌尖上的陕西》之四 : “大唐风味”—— 关中臊子面
在关中地区,每到逢年过节或老人过寿、招待亲朋好友时,人们总要吃一顿“臊子面”。
臊子面,就是在煮好的面条上,浇上用肉、蔬菜等制成的“臊子”。这种面在关中地区“身价”很高,是一种只有节日或生日时才能吃上的特殊风味食品。
关于臊子面名称的来由,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关中人把菜汤上面漂浮着的葱花、蒜苗、韭菜沫叫“稍子菜”,用这种有“稍子菜”的汤浇的面,就叫“稍子面”,也叫臊子面。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有一个相依为命的三口之家;年迈的老婆婆、寡居的嫂嫂、年幼而正在读书的小叔子。由于家贫,粮食不够吃。嫂嫂只好捡些小萝卜、小土豆等菜蔬,切成小丁,煮成汤浇面吃,用以充饥。小叔子很喜欢这种汤面。几年后,小叔子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第。回到家乡,乡亲四邻恭贺他。小叔子就用这种面食招待大家。但是,谁也没有吃过这种面,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小叔子讲了这种面的由来。大家敬佩小叔子富贵不忘贫贱之时,更赞扬嫂嫂的十多年如一日的贤惠持家。于是,就把这面叫“嫂子面”。慢慢地就叫成了“臊子面”。
实际上,臊子就是切细的肉,而且瘦肉居多。《水浒传》第三回中就有“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的话。据史书记载,北宋年间,京城汴梁的肉铺已经有卖经过加工的臊子肉。
臊子面历史悠久,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宋代朱仲新在《猗觉寮杂记》中写道:“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特别爱吃这种面条,并且写下了“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
制作臊子面,必须掌握好擀面和揽臊子这两道关键工艺。
关中的臊子面“色泽鲜艳,面长汤鲜,柔韧爽口、营养丰富”,具有薄(厚度)、筋(韧性)、光(滑爽)、煎(热火)、稀(汤多)、汪(油大)、酸、辣、香等特点,令人食之可口,回味无穷。 (阎成功)
- 各种馍!西安美食每一口都透着历史的浓韵(图文)2016-08-10 09:08:50
- “关中一奇”——户县大肉辣子疙瘩2016-08-09 02:08:56
- “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 礼泉烙面(图文)2016-08-09 02:08:44
- 陕南名产 ——西乡牛肉干(图文)2016-08-09 02:08:56
- “长寿美食”——靖边剁荞面 (图文)2016-08-09 02:08:08
- biang biang 面(《舌尖上的陕西》之七)(图文)2016-08-09 02:08:03
- 西周名肴------西安八宝饭(图文)2016-08-09 02:08:29
- 中国画在意大利绽放盎然生机05-12
- 马背上的司法长歌05-11
- 山深不偏远 边界有远戚——紫云猴场镇的“突围记”05-11
- 馥郁芬芳母亲节 康乃馨C位出道,创意花礼惊艳全场05-11
- 6月20日起,铜仁⇄北京航线有调整05-11
- 领略抹茶魅力 见证融合创新05-11
- 梵净抹茶书写中国茶产业新传奇05-11
- 2025年第二届“铜仁杯”业余围棋公开赛落子05-11
- 第一届梵净山西线“登山见未来”登高赛鸣枪开跑05-11